李珊珊
“這曲折的歷史道路,鑄成了中華民族的鋼鐵脊梁。這是一條曲折的路、長征的路、奮斗的路、勝利的路?!崩褷斃顒Π自谘影矊懴碌脑娋?,像一粒火種,在我們家四代人的血脈里,燒了近百年。
1936年,18歲的李劍白懷揣著“救亡圖存”的赤誠投身革命,從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支隊長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(以下簡稱抗大)教員,在延安的八年,是他把信仰之根深深扎進黃土地的歲月。
抗日烽火燃至最烈時,姥爺隨抗大總校遷駐太行山區(qū)漿水鎮(zhèn),置身敵后斗爭最前沿。當時日寇“掃蕩”頻繁,物資極度匱乏,他帶領學員隊師生邊戰(zhàn)斗、邊教學、邊生產(chǎn)。在一次反“掃蕩”中,他把僅有的一塊干糧分給了受傷的學員,自己卻餓了兩天兩夜。這份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赤誠,正是延安精神最質樸、也最耀眼的底色。
1946年,姥爺和姥姥從抗大總校轉赴地方工作,先后奔赴遼、吉、黑三地,組織開展解放東北、發(fā)展東北、富強東北的工作,直至分別以90歲、96歲的高齡走完人生征程。他們無論身在何處、身居何職,始終堅守延安抗大精神,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,以言傳身教擦亮革命家庭的底色。
2021年,抗大建校85周年之際,姥姥收到編號第27的抗大紀念章。摩挲著紀念章上的圖案,老人眼眶紅了:“這是黨給咱的榮光啊?!毖影簿癫粌H塑造了姥爺、姥姥的人生,更化作家族代代相傳的紅色家風。姥姥的手,是我最早認識“規(guī)矩”的地方。小時候爸媽從部隊探親回家,姥姥要在院子搭個倉房。初秋的午后,她推著“吱呀”作響的小車在院子里撿別人不要的磚頭,把“不占公家一絲便宜”的理兒,捏成了掌心的繭。爸媽和舅舅們更是如此,將靠真本事吃飯,踐行在日復一日的歲月里。而我在婦女干部培訓崗位上工作了16年,也將姥爺傳下來的接力棒攥在手里。
2023年1月,省婦聯(lián)交給我“弘揚清廉家風 建設勤廉龍江——家庭助廉一堂課”的全省巡講任務。從2023年到2024年,我跑遍全省13個市(地)、11個縣市區(qū),講了50多場。后來站在“勤廉龍江好家風故事黨校分享會”的臺上,當大屏幕用AI技術“重現(xiàn)”我與姥爺跨時空對話的畫面,我感悟,傳承從不是復刻過去,是讓老一輩革命者的精神,在新時代的土壤里長出新的枝芽。
我的兒子馬上要升初中了,那晚他讀《延安,我心靈的故鄉(xiāng)》,忽然抬頭問:“媽媽,太姥爺說的‘奮斗的路’,現(xiàn)在好走嗎?”我對他說:“這得看你表現(xiàn)啊!每天認真背誦課文,熱心幫助同學……這條路就一定好走?!?/p>
從延河窯洞的微光到今日的萬家燈火,這條路,我們一家四代人走著,無數(shù)中國人也走著。只要還有人把“規(guī)矩”藏進手心,把奮斗寫進日常,紅色家風就會永遠在血脈里奔流不息。
(作者單位:省婦聯(lián))